English

感觉特别的几本书

2005-01-01 18:44:00 来源:书摘 白烨  我有话说

白烨,男,1952年生,汉族,陕西黄陵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学业专长为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与评论,已撰著

了2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多部文学评论著作。在出版工作方面,组织和编辑了大量的高层次的文学图书。

《沈从文晚年口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亚蓉 编

也许起初对这本书有着太多的期望,读了之后不免感到有些失望。我本期望,这本书或者能就沈从文早年的作品和创作做些背景性的回顾,或者能就他后来难以适应形势的苦闷作些倾诉,从而给人们更多和更深地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足迹提供第一手的的材料。但是,这样一些似乎该有的内容却相当的稀薄。从文先生就他解放后所从事的文物解说与服饰研究说长论短,侃侃而谈,那种对周总理的要编著“中国历史文化图录”的委托的念兹在兹,那种对文物遗产的如数家珍,已全然是一个“文物迷”,很难看出他还从事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写出过堪为经典的小说作品。

但也有“一不小心”中间或谈到文学与创作的文字,如“我只想写小说,只想独立写小说。”“我还有一个重要的,是不能够让命令来写,你得让我脑子里的命令来写才能写出来。”“最好把我从那个革命作家辞典中去了,那是对我最好的宽容。”这些就话里,能见出从文先生的无奈,更能见出从文先生的风骨。把那些大量的谈文物,讲服饰的文字,和这些少许的谈文学、论写作的文字联系起来看,既让人看出来很长一个时期,如何让一个与世无争又成就斐然的作家被迫改行,也让我们看到了改行之后的文人如何恪守着自己的一贯信念。这样一解读,那个看来怯懦的沈从文便强悍了起来,那个瘦弱的沈从文也高大起来。有了这样的领悟,我反倒喜欢上了这个曾经让我失望的书。

《圣人》(作家出版社)

钱宁 著

历史是一种叙述,历史人物其实也是一种叙述。就孔子而言,有孔子经由其弟子编纂的《论语》所自塑的孔子,有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以史为本所描画的孔子,有历代儒家先贤出于尊孔崇儒的需要而不断“神化”的孔子,也有“五四”前后在文化批判和“文学革命”中被“魔化”的的孔子。与以上这些孔子既不重复也不相同,钱宁笔下的孔子,是众多孔子中的“这一个”,那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多面的形象,多重的性格,构成了一个不同寻常又意味深长的钱宁版的孔子。

《圣人》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而独特的,是那种两条线索平行演进而又交替叙说的故事结构,一条是孔子在鲁国得不到鲁君的重用后,被迫游走列国,始终处于颠沛流离状态的坎坷旅程与艰难行踪;一条是孔子从出生到成人,由一个生父不明、母亲早逝和家境贫寒的苦孩子,经由苦读书,勤学礼,尤其是经过老子的点化成为讲道授徒、众人敬仰的夫子。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不悖的演进,因其对比鲜明,反差巨大,给人带来的感受极其悲壮,震撼也极其强烈。

《父母爱情》(昆仑出版社)

刘静 著

刘静的《父母爱情》是个小说集,收有她近年写作的7个中篇小说。

几年前读到过发在杂志上的《父母爱情》,留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次重读此作,感觉依然清爽,依然有趣。作者在从叙事人角度讲述父母之间的爱情时,那种超然的甚至是戏谐的态度,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冷战性”和温馨的戏剧性。看似不般配,始终在打闹的父母,却在纠葛中磨合,在磨合中到老。两性之间的差异、个性之间的区别,乃至不同阶层之间的错位,就在哪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中,摩擦着,较量着,也沟通着,对话着,人性与人生的诸种况味,就这样经由父母之爱情,写得可谓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意趣盎然,情趣横生。

中短篇小说集因为不太好卖,所以不好出;但其中确实不乏好读耐看的作品,即如刘静的这本《父母爱情》;无论从人生的含量上看,还是从艺术的情趣上看,这样的小说集都可能胜过那些许多长篇小说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 著

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其实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的增订本,即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补了两篇访谈和三位作者“漫谈文化”的散文随笔。

这是一个曾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本小书,其贡献与其分量,主要在于“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论文和“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对话”。据书中的“写在前面”介绍,他们三位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举动,是当时“各自研究课题中碰到的一些疑点在一起‘神聊’”的结果。这种“神聊”的产品,在当时几近发生了石破天惊的效用,不仅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史的概念,把各自为政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打通了,而且推出了一种宏观性和整体性的文学史观,使两个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成为了可能和必然。

现在重读这些要言不烦、巧发奇中之文字,感觉到的不只是学者个人文学思考的“历史重现”,还有那深蕴在“神聊”之中的八十年代所特有的创造的激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